《为什么我的学生竟然会这样?如何理解香港乱局的表象与本质》一文登出后,蒙不少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建议;一方面促使我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觉得有若干问题需要再作补充说明,因此再成此文。
对整个香港事件,几乎所有论者都只是从是非对错的角度作评价,谁“对”谁“不对”,这样“才对”那样“不对”等等;但无论对或不对,都是从理性层面着眼,忽略了人在理性层面之外还有心理层面,而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之间的差距可以判若云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般自以为是理性的判断,实质上往往是心理影响下的产物,休谟(David Humes)17世纪时就有此名言:“理性是,而且只应该是,强烈情绪的奴隶。”(Reason is, and ought only to be, the slave of the passions.)
《为》文的主要论旨就是要强调,在港人所处身的客观事实与他们对这客观现实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之间,可以有云泥之别。
香港年轻一代的强烈情绪、主观感受是什么?是无助的感觉,是巨大的压力。《国语·鲁语》云“沃土之民不材,逸也”,香港战后几十年的经济成果,除了造就了一个东方之珠之外,也造成了娇生惯养,脆弱不堪的年轻一代,今日青少年多为家中独孩,万千宠爱,小小苦头即有如滔天大祸。